
中新網太原12月31日電 題:農業生產托管畝均增產20% 山西立法助小農戶有機銜接現代農業
中新網記者 李庭耀
2021年,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上村的張慶玉把9畝耕地托管給村里的“田管家”,春天管播種,秋天管機收,“降低成本,增加產量,省時省力”。
屯留區農經中心主任侯學增介紹,該區71.8萬畝耕地中有60萬畝進行了農業生產托管。服務主體為4.87萬戶小農戶在農資統購統銷、作業機具統籌調配、農業技術統一標準等方面開展聯合行動,“畝均降低成本145元,畝均增產糧食150公斤以上”。
為提高畝產,山西把農業生產托管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突破口。據典型調查,糧食作物全程托管畝均可增產20%、畝均節本增效350元左右。
今年9月29日,《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條例》(以下簡稱《條例》)經山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,自12月1日起施行,以地方性法規支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發展。

此次立法過程中,起草組幾位工作人員組成調查組,在山西農業大學鄉村調查研究院的協助下,住在晉中市太谷區西吾村、大白村,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調查。兩個村所在區域聚集了10多個瑪鋼鑄造加工企業,一半以上勞動力都在瑪鋼廠打工。
大白村有584戶2741人,9350畝耕地,玉米種植面積6210畝,11個農機戶組成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社對全村的6210畝玉米進行托管。調查組把大白村玉米生產過程分為深耕深松、播種、蹲苗、澆地、中耕、病蟲害防治、收獲7個環節,逐一將托管服務與自耕農戶作了對比。
比如,自耕農戶受打工的機會成本影響,不澆、少澆或不能按時澆水,而托管服務由專人負責適時足量澆水,僅此一項就可以少減產20%以上。
調查組對7個環節對比分析后得出結論:托管服務主體在運用農機替代勞動力的時候,將先進適用生產經驗和新型技術引入生產過程,通過農機農技的集成融合,實現了補齊生產環節和提升資本技術有機構成的統一。
據《條例》,立法是為了規范和促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活動,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,加快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,促進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,推進農業現代化。
《條例》圍繞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誰來做,在確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概念的同時,進一步明確了“服務主體”的范圍,并根據農機戶以及農戶自愿組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、家庭農場等服務主體的自身優勢,提出優先扶持和規范發展的具體要求。還規定縣(市、區)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制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指南,涉及優選良種、深翻(松)、整地培肥、適期播種、病蟲害防治、測土配方施肥、節水灌溉、秸稈綜合利用、適期收獲等區域適應性強的先進適用技術,指導農業生產托管服務。
目前,山西省共有生產托管服務主體3.2萬家,托管面積2300萬畝,覆蓋所有農業縣,穩定服務小農戶110萬戶!笆奈濉睍r期,該省將重點聚焦小農戶和糧食作物等重要農產品,深化農業生產托管,到2025年,全省農作物托管面積占到總播種面積的60%以上,服務帶動小農戶50%以上。(完)